首页 >> 要闻简讯 > 精选范文 >

清静经全文及译文

更新时间: 发布时间: 作者:HIKARI

清静经全文及译文】《清静经》,全称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,是道教经典之一,相传为老子所著。此经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“清静”之道,强调修心养性、返璞归真,是道家修炼的重要典籍之一。其内容虽短,却蕴含深远哲理,对后世道教思想影响深远。

一、清静经全文

> 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“道”,强为之名曰“大”。

> 大道至隐,无声无色;无形无相,无始无终。

> 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

> 夫心者,万法之宗,一身之主,神明之舍,五脏之王。

> 心若不静,妄念纷起,神气散乱,精气耗损。

> 故圣人清静,以守其身;清静无为,以养其神。

> 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

> 其致之也,谓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废;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侯王无以贞,将恐蹶。

> 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

> 是以侯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,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

> 故致数舆无舆,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
> 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> 古之所谓“曲则全”,岂虚言哉?诚全矣!

> 夫道者,有情有信,无为无形,可名于小,亦可名于大。

> 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> 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

> 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
>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
> 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二、清静经译文

老子说:大道没有形状,却能生成天地;大道没有情感,却能推动日月运转;大道没有名字,却能滋养万物。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只好称它为“道”,勉强给它一个名称叫“大”。

大道极其幽深,无声无色;无形无相,无始无终。

如果人能够常常保持清静,那么天地都会归于他。

人心是万法的根源,是一身的主宰,是神明的居所,是五脏的帝王。

如果心不能清静,就会产生各种妄念,神气就会混乱,精气就会消耗。

因此,圣人追求清静,以此来守护自身;清静无为,以此来修养精神。

天因为得到“一”而清明,地因为得到“一”而安宁,神因为得到“一”而灵验,山谷因为得到“一”而充满,万物因为得到“一”而生长,君王因为得到“一”而治理天下。

如果失去了“一”,天可能会破裂,地可能会荒废,神可能会失去灵验,山谷可能会干涸,万物可能会消亡,君王可能会失败。

所以,高贵是以低贱为基础,高处是以低下为根基。

因此,君王自称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,这难道不是以低贱为根本吗?难道不是吗?

所以,拥有太多反而没有用,不要像美玉一样华丽,也不要像石头一样坚硬。

正因为不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。

古人所说的“委屈才能保全”,怎么会是空话呢?确实是如此!

道是有情有信的,它无为无形,可以称为小,也可以称为大。

因为它不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它争。

知道什么是洁白的,却能守住黑暗,这是天下的典范。

常常没有欲望,可以观察道的奥妙;常常有欲望,可以观察道的边界。

这两种情况虽然不同,但都出自同一个源头,都叫做“玄”。

玄而又玄,是通向一切奥妙的大门。

三、结语

《清静经》虽篇幅不长,但字字珠玑,句句箴言。它不仅是一部修行指南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在现代社会中,人们常常被欲望和烦恼所困扰,而《清静经》提醒我们:唯有内心清静,方能回归本真,与天地合一。

通过研读与实践《清静经》,我们可以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,在浮躁中寻得生命的真谛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