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(mdash及阅读题答案)】《赵且伐燕,苏代为燕谓惠王曰》是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》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。文章通过苏代的巧妙劝谏,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与谋略,同时也揭示了“唇亡齿寒”的深刻道理。
故事背景是赵国准备攻打燕国,燕国危在旦夕。为了挽救国家,燕国派遣谋士苏代前往赵国,试图说服赵王放弃伐燕的计划。苏代没有直接劝阻赵王,而是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:他告诉赵王,如果赵国攻打燕国,那么燕国灭亡后,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赵国自己。因为燕国虽然弱小,但它是赵国的屏障,一旦燕国被灭,赵国就失去了重要的防御力量,最终也会陷入危险之中。
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“以邻为壑”的后果。苏代并没有直接表达对赵国出兵的反对,而是从赵国自身利益出发,指出伐燕不仅不能带来好处,反而会埋下祸根。他的劝说方式既委婉又有力,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善于运用策略、借力打力的特点。
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,这篇短文考查的重点包括:
1. 人物形象分析:苏代作为燕国的使者,机智、冷静,善于运用比喻和逻辑推理来影响对方。
2. 寓意理解:文章传达的是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。
3. 语言特色: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。
4. 历史背景:了解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格局,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。
对于阅读题而言,常见的问题可能包括:
- 苏代为什么要劝阻赵王伐燕?
- 文中“唇亡齿寒”是什么意思?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?
- 苏代的劝说方式有什么特点?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?
综合来看,《赵且伐燕,苏代为燕谓惠王曰》不仅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,也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语文课文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复杂局势时,要善于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,避免因小失大,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时,要注重互利共赢,而不是损人利己。
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