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ldquo(拿来主义及rdquo及说课稿)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拿来主义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,发表于1934年。文章通过“送去主义”与“送来主义”的对比,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洋媚外和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,提出了“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的主张。这篇课文语言犀利,思想深刻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法;
-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;
- 学习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手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自主阅读、小组讨论等方式,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;
-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,增强民族文化自信;
- 培养学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意识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
- 理解“拿来主义”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;
-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、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。
难点:
-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杂文中的讽刺与批判意味;
- 如何将“拿来主义”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,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。
四、教学方法
1. 讲授法:用于讲解文章背景、作者意图及核心观点。
2. 启发式教学法: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,激发学习兴趣。
3. 小组合作探究法:组织学生分组讨论,培养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。
4. 多媒体辅助教学:利用图片、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感染力。
五、教学过程设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一些关于文化引进的图片或新闻片段,引发学生对“文化输入”现象的思考;
- 提问:“你如何看待外来文化?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?”引出课题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初步了解文章内容;
- 教师板书关键词,如“送去主义”、“送来主义”、“拿来主义”等,帮助学生梳理思路。
3. 精读分析(20分钟)
- 分段讲解,分析作者的论证逻辑;
- 重点讲解“拿来主义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;
-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手法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结合当前社会现象,如“国潮”、“汉服热”等,讨论“拿来主义”在当代的应用;
-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,形成开放性的课堂氛围。
5. 总结提升(5分钟)
-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;
- 强调“拿来主义”的现实意义,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。
六、作业布置
1. 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拿来主义”的理解,并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进行说明;
2.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,比较其写作风格与本文的异同。
七、板书设计
```
拿来主义
——鲁迅
一、背景:文化输入问题
二、观点: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
三、论证:
1. 对比“送去主义”与“送来主义”
2. 使用比喻、讽刺等手法
四、现实意义:文化自信与理性对待外来文化
```
八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以《拿来主义》为核心内容,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,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。在教学过程中,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课堂的互动性,避免过于枯燥的讲授方式。同时,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,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思想上的启发与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