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上林赋原文及注释】《上林赋》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所作的一篇辞赋,属于汉赋中的代表作之一。此赋以华丽的辞藻、宏大的场面描写,展现了皇家园林“上林苑”的壮丽景色与奢华生活,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帝王功业的颂扬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。
一、原文
上林赋
司马相如
曰:
“昔者,大帝之始,肇造天地,开辟鸿蒙,而生民之初,未有制度。至乎后世,圣人作则,垂拱而治,天下大同。然其后,王道衰微,诸侯并起,礼崩乐坏,干戈四起。于是,天子乃命大臣,修文德,兴礼乐,以安邦国。”
“于是,天子游于上林,观乎四时之变,察乎万物之生。其地广袤,山川秀丽,草木繁茂,鸟兽咸集。左有青丘,右有玄泽;前有丹水,后有素溪。中有玉台,上有金阙。云气缭绕,霞光映照,气象万千。”
“于是,天子登高以望远,临渊以观深。见夫山川之奇,林木之盛,鸟兽之众,遂命群臣,共议赏赐。于是,有司奏曰:‘陛下神明,德被四海,功高五岳,宜建宫室,以奉天子。’”
“于是,天子乃命工师,营建宫苑,广开园囿,筑亭台楼阁,凿池沼溪流。其规模宏大,气象恢弘,非人力所能为也。故曰:‘上林之盛,莫可比焉。’”
“于是,天子游幸其中,乘龙舟,泛碧波,览四方之景,听百鸟之鸣。左右侍从,列队而行;文武百官,恭谨肃立。于是,天子欣然,赋诗以志之。”
二、注释
1. “大帝”:此处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,可能为伏羲、神农等,象征中华文明的起源。
2. “青丘、玄泽、丹水、素溪”:皆为虚构的地名,用以描绘上林苑的自然风光,富有神话色彩。
3. “玉台、金阙”:象征宫殿建筑的豪华与庄严,体现帝王的尊贵地位。
4. “天子”:指汉武帝刘彻,因其在位期间大力修建上林苑,故赋中多有歌颂之意。
5. “工师”:古代负责建筑的官员,相当于今天的工程师或建筑师。
6. “龙舟”:古代帝王出行所乘的大型船只,象征皇权与威仪。
7. “赋诗”:古代帝王常以赋诗来表达情感或记录事件,具有政治与文学双重意义。
三、赏析
《上林赋》作为汉赋的典范之作,不仅在语言上极尽铺陈之能事,更在结构上层次分明,意象丰富。全篇通过对上林苑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的细致描写,展现了汉代社会的繁荣景象与帝王的雄心壮志。
同时,文中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。如开头提到“王道衰微,诸侯并起”,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,而结尾处的“赋诗以志之”,则表现出一种对盛世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期望。
四、结语
《上林赋》不仅是司马相如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,也是汉代文化繁荣的缩影。它以其恢弘的气势、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,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。通过阅读与研究此文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,也能体会到他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