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临床护理工作中,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提升服务质量、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。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增强患者的信任感,还能帮助护士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需求,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。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护患沟通情景实例,旨在展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沟通技巧,化解潜在矛盾。
情景背景:
一位72岁的男性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入院治疗,病情较为稳定,但情绪较为焦虑,尤其对夜间吸氧设备感到不适。护士小李在例行查房时发现该患者反复调整氧气面罩,表情明显不耐烦,并且拒绝接受常规护理操作。
沟通过程:
1. 建立信任与倾听:
小李没有立即要求患者配合,而是先停下手中的工作,坐在床边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。她首先询问:“王叔叔,您今天感觉怎么样?有没有哪里不舒服?”通过这样的开场白,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,逐渐放松了警惕。
2. 理解患者情绪:
在交谈中,患者提到:“这氧气面罩戴着太难受,晚上睡不好,我怕自己会出事。”小李意识到患者并非抗拒治疗,而是对病情缺乏信心,担心夜间病情变化。于是她耐心解释:“我们每天都会监测您的血氧情况,如果有什么异常,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处理。您可以放心。”
3. 共同制定方案:
小李进一步询问:“您觉得什么样的方式更舒服一些?我们可以试试不同的面罩或者调整位置。”患者表示希望尝试另一种较轻便的面罩。小李随即联系医生,协助更换了适合的设备,并向患者说明更换后的注意事项。
4. 后续跟进与鼓励:
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小李定期回访,询问患者使用新面罩的感受,并给予积极反馈。同时,她还主动与家属沟通,建议家属多陪伴患者,减轻其心理压力。
结果与反思:
经过几次沟通与调整,患者的情绪明显改善,夜间睡眠质量提高,也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措施。此次事件表明,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,更是情感的交流与信任的建立。
总结:
在护理实践中,面对情绪波动或有特殊需求的患者时,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,做到“听、问、答、行”四步走。倾听患者的真实诉求,理解其心理状态,及时调整护理方案,才能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。护患沟通不仅是一门技术,更是一门艺术,需要用心去实践与提升。